非凡体育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前沿地,新时期下的广东,沿着高质量发展的命题,发出了“再造一个新广东”的豪言。
在珠江口东西两岸加速融合、形成协同发展“黄金内湾”的背景下,备受瞩目的深中通道、黄茅海跨海大桥今年将建成通车,“大桥经济”“黄金内湾”历史机遇之下,珠江西岸城市的区位优势将迎来新突破和新提升。这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节点,更是江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
今天的江门,胸怀“国之大者”、感恩自强奋进,全市上下锚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任务,抢抓“大桥经济”“黄金内湾”历史机遇非凡体育,坚定推进、优化提升“科技引领、工业振兴、园区再造、港澳融合、侨都赋能、人才倍增”六大工程,乘势而为、拼搏进取,奏响高质量发展“江门之声”。
粤港澳大湾区是创新的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将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江门是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也是重要的创新之城。去年12月,江门双碳实验室获省科技厅批准建设“粤港碳中和科学与技术联合实验室”,成为首个“双碳”领域的粤港联合实验室。
这是江门心怀“国之大者”,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赋予江门的使命任务的直观写照。该实验室由江门双碳实验室、香港科技大学(广州)、香港科技大学共同建设,将开展碳计量与碳资源利用、新型高效光伏、碳政策与碳经济等方向研究,推动“双碳”前沿技术研发及创新成果转化应用。
一枝独秀不是春。近年来,江门不断加快建设高水平的实验室体系,锻造区域战略科技力量,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被称为“大科学装置”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是推动重大科技创新的利器。去年5月,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丁肇中先生来到江门中微子实验室考察调研,并指出江门中微子实验室建设所取得的进展,是难以想象的,是前所未见的。
如今,江门中微子实验装置的土建工程已经基本完成,正加快推进关键核心设备安装,预计2025年开始运行取数,有望在全球率先测得关键数据。
此外,国家政法智能化技术创新中心江门应用示范基地已建设1万平方米的孵化器和5.3万平方米的加速器,其研发的“信息服务仪”入选2023政法智能化建设技术装备及成果展智慧治理创新产品。与此同时,省科学院江门产研院“一院+多中心”服务网络逐步完善,已在江门建立多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创新发展从来不是一句空话,为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江门久久为功、驰而不息非凡体育。
2022年,江门首次试行重大科技项目“揭榜挂帅”机制,以科技管理改革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如今新材料、激光增材等领域多个项目已取得关键性技术突破,集中资源攻克制约产业发展的“卡脖子”技术难题的成效已逐步显现。
对传统制造业加快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是江门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走进位于高新区(江海区)的得实打印机(江门)有限公司,浓浓的“科技感”扑面而来,数字化生产线不仅让生产流程变得可观、可测、可控,还进一步实现生产节能减耗。
2017年,该公司成功试产了我国第一台热转印设备,在后续的近一年时间内进行了不断改进和完善。当前,该产品已经成功应用在公安、银行、社保、医疗等领域,市场占有率达38%,排名全国第一,并终结了进口产品的垄断地位。
得实打印机(江门)有限公司并不是孤例。近年来,江门牢牢把握机遇,以数字化推动实体产业转型升级,筑牢数字经济“底盘”,让“智”造有“数”、企业扩“路”,推动江门信息化与制造业融合走深向实,积极运用5G、数字孪生等技术赋能5G+智慧车间、5G+智慧化公辅车间等生产要素高质量发展,实现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全面提速。
数字技术创新是激活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的新引擎非凡体育,而政策支持则是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和发展的“催化剂”。近年来,江门从加大政策资金支持、推进技术创新、完善科创服务、提供融资支持等方面,分层分类重点培育专精特新企业群体,相继出台《江门市促进专精特新和“金种子”企业增量提质实施方案(2022—2024年)》《2022年江门市专精特新企业项目贷款贴息工作指引》等政策,加速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和发展。
作为广东传统制造业基地、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江门是广东省全部20个战略性产业的布局城市,其中有8个战略性产业把江门标注为“核心城市”。
自明确提出并深入实施“工业振兴”工程以来,江门工业走出了一条新老并举的振兴之路,面对“大桥经济”“黄金内湾”历史机遇,江门既有“老”家底作为支撑,更有“新”气象以谋未来。
江门是广东省三大造纸基地之一,在造纸、纸制品和印刷等方面具有较强的产业基础,近年来在“双碳”目标背景下,江门通过大力推进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等“新生产”方式,推动造纸这个被外界普遍认为是高耗能的行业,走出了一条转型升级之路,实现巨变:银洲湖纸业基地积极对接江门双碳实验室,大力推进纸业基地双碳智慧园区建设,已开展技术改造项目22个,总投资超10亿元,绿色低碳循环经济模式加快构建;链主企业亚太森博发布量产全国首款碳中和复印纸,成为江门造纸业推动高质量绿色发展的标志性事件之一;江门造纸产业被列为市级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试点项目之一,产业转型案例成功入选全国中小企业“链式”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
造纸产业“华丽转身”,是江门近年来瞄准具有领先优势和较强竞争力的重点产业加大培育力度,做强产业、做优链条、做大集群的一个生动缩影。数据显示,2023年,江门传统优势产业不断焕发新活力:食品、金属制品、家电、石化新材料等产值超500亿元产业链稳步发展,摩托车产业链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7%,现代农业与食品、现代轻工纺织、先进材料等三大超千亿产业集群发挥压舱石作用。
除了从“存量”上做文章,江门近年来还用洞悉时势的眼界、前瞻布局的眼力,抢抓新机遇、抢占新赛道,培育起一批“从无到有”的新质生产力,让新兴产业“强”起来,挖掘未来经济的“增量”,为“大桥经济”时代的到来做好了准备。
其中,江门开辟了硅能源、新能源电池、新型储能、盾构机、传感器、安全应急等特色产业新赛道,中创新航、隆基绿能等一批超百亿重大项目相继落户,为江门深入参与广东乃至全国高端产业和新兴产业分工新体系打下了扎实基础。
以新型储能为例,江门在全省新型储能产业布局中,是正极材料集聚区、电池回收利用产业集聚区、珠江口西岸储能电池产业集聚区等的重点布局城市。近年来,在中创新航等大型企业的带动下,隆基绿能、泽塔、优美科、福斯特、斯威克等一批知名企业落户江门,集群迅速壮大。2021年至2023年,仅江门新能源电池产业链就累计引进项目32个、投资超410亿元。
去年7月,江门正式出台推动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提出到2027年,新型储能产业产值规模超500亿元。江门将重点构建“1+3+1”产业体系,加快构建“一基地四片区”产业发展空间格局,全力打造省新型储能产业基地,其中,在新型储能电池制造产业方面,江门将巩固提升锂电池生产优势,积极引育新型电池产业,推进钠离子电池、锂硫电池、固态电池等新型储能电池技术研发落地,同时推动电池制造骨干企业研发电池系统集成技术。
对于抢抓“大桥经济”“黄金内湾”历史机遇,江门去年以来更是通过抓招商、抓项目,向外界展示出了坚定的发展决心:实施“一把手”招商工程,建立常态化驻点招商机制、招商合伙人制度,引进亿元以上项目430个,计划投资额增长14.8%,制造业占比近8成,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61个,推动迪马、普乐新能源、精测电子、优合、君乐宝等总投资超30亿元龙头项目成功落户,芳源新材料等一批企业增资扩产,项目亩均投资、增加值、容积率均明显提高。
今天的江门,发展思路一脉相承,发展认识也逐步深入,提出积极布局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生物制造、氢能源、深海装备、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培育新质生产力,这为未来江门更好与珠江东岸发达城市开展合作,画好了蓝图。
在“大桥经济”“黄金内湾”历史机遇下,以制造业起家的江门,正朝着万亿工业强市的目标迈进,飞跃珠江口,江门有底气也有能力担当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生力军,为全省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江门是粤港澳大湾区内唯一具备可大规模连片开发土地的城市,优势明显,潜力无限。数据显示,江门的陆地面积达9535平方公里,占大湾区1/6,超过香港、澳门、深圳、珠海、东莞、中山6个城市面积总和,开发强度仅为11.48%。
近年来,江门深入实施“园区再造”工程,高起点建设总面积1395平方公里、全省新一轮布局面积最大、可连片大规模开发的产业集聚区,勾勒出北、东、南三大组团:北组团主攻中欧合作,建设中国—欧盟(江门)中小企业国际合作区,现已吸引20多个欧洲国家的相关项目落户,累计投资超150亿美元;东组团主攻深圳江门合作,建设深度分工合作示范区;南组团主攻与港澳台、RCEP成员国合作,重点加强广海湾经济区和银湖湾滨海新区大规模开发前期准备工作。
其中,江门立足区域资源特点和产业基础,实施差异化定位,围绕一个主导企业精耕细作,不断提升转化配套能力,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以新能源电池特色园区为例,江门在2022年成功引进中创新航江门基地项目后,在新会智造产业园凤山湖园区打造新能源电池专业园区。其间,江门通过以商招商带动了产业上下游龙头企业相继落户和增资扩产,合计投资额超150亿元,大大提升了产业集聚度和竞争力。
现如今,江门成功创建蓬江食品、智能家电和新会轨道交通等3个省级特色产业园,推动安全应急、新能源电池、硅能源、生物医药等特色园区建设迈上新台阶,产业集聚效应逐步显现,空间发展潜力加快释放。
“园区再造”工程的实施,让江门重新整合土地资源,为迎接“大桥经济”“黄金内湾”历史机遇,参与新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赢得了更多主动。
去年以来,广东大力推动产业有序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工作,在此轮广东“史上最强”的产业转移政策窗口期,江门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更是成为省重点支持建设的五个主平台之一,也是大湾区唯一。
特别是,江门拥有大湾区难得的处女地——大广海湾经济区,产业承载空间大,是承接大湾区产业溢出、转移的理想之地;拥有广东除虎门外唯一能通航万吨级海轮的“黄金水道”,具有建设30万吨级以上大型深水港的条件,是发展湾区经济理想区域。
大广海湾经济区是江门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平台,被写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列为紧随前海、横琴、南沙、河套之后的粤港澳合作重要发展平台。一直以来,江门深知大广海湾经济区的战略价值,在开发建设上始终慎之又慎、谋定而动,每走一步都在为大广海湾发展创造条件,为其更好服务战略布局积蓄力量。
如今,在“园区再造”重塑江门空间发展形态、江门承接产业有序转移获重点支持、“大桥经济”时代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提速升级等各种重大利好加速集聚的背景下,大广海湾经济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而江门非凡体育,也动作频频:去年2月,首次提出深圳江门合作“在银湖湾滨海新区加快规划建设深江经济合作区”,携手港澳“在广海湾经济区加快规划建设港澳科教产业滨海新城”,高水平谋划建设国家级重大发展平台;去年8月,提出要积极对接香港北部都会区发展战略,谋划建设港邑合作特色产业园,共同发展绿色循环经济。
一方面,江门将携手深圳共建深江经济合作区,实现“深圳总部+江门基地”“深圳研发+江门生产”“深圳服务+江门制造”跨市战略组合布局;今年重点推动启动区加快建设,特别是加快签署框架合作协议,明确合作区管理架构、合作模式、利益共享机制等,推进合作区总体规划、产业规划等的编制。
另一方面,江门将携手港澳规划建设港澳科教产业滨海新城,打造面向港澳居民和世界华侨华人的引资引智创业创新平台,形成国际节能环保产业集聚地;与香港谋划建设港邑绿色产业园,发展绿色循环经济,承接香港北部都会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科创成果转化;与澳门加强金融、大健康、教育、文旅等产业合作,助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
作为全国著名侨乡、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海内海外“两个江门”是我们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独特优势和战略资源。
在当前我市抢抓“大桥经济”“黄金内湾”历史机遇、高质量发展进入黄金期的背景下,我们更加需要用好这些优势和资源,奋力打造面向港澳同胞和世界华侨华人的经济文化合作平台,共同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江门实践新篇章,共同推动新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非凡体育。
可喜的是,过去两年多来,江门通过扎实深入推进“港澳融合”“侨都赋能”工程,广泛凝聚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智慧力量,为高质量发展积攒起强劲的信心和势能。
江门与港澳地缘相近、人缘相亲、往来频繁、合作紧密。两年来,江门牢记服务港澳初心,全面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加速完善“硬联通”,不断优化“软环境”,协力建设“大平台”,构筑一体“生活圈”,与港澳进一步深度融合,与港澳合作迈上新的台阶。特别是随着深中通道、黄茅海跨海大桥将在今年建成通车,江门与港澳时空距离大大拉近,彼此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交流合作不断深入,“双向奔赴”呈现出加速融合的新趋势,携手共建大湾区、推动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塑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形成了更丰富、更有力、更具象的实践。
交流互动越发频繁。今年以来,从1月中旬香港粤港澳大湾区人才联盟参访团到访,到同月底江门两会期间港澳政协委员畅所欲言;从2月上旬香港大湾区(江门)绿色环保产业发展参访团前来考察,到春节期间港澳乡亲回到江门过大年,大家的话题总是聚焦在“大桥经济”“大广海湾经济区”“港邑合作”“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等关键词上,江门与港澳持续深化融合、携手共建共享机遇的信号十分强烈。
具体事宜方面,通过各展所长、各尽所能,“港澳融合”正在激发乘数效应。江门主动对接澳门“1+4”产业适度多元发展战略,打造大湾区“一程多站”精品文旅线路,加强大健康、高新技术、食品加工等产业合作;与香港共建港邑产业园,共同发展绿色循环经济,其中江门与港科大共建的江门双碳实验室,经过两年建设,目前已构建起“1+10+3”政产学研用融通发展新模式,成功引进80多名高端科技人才,成为香港和江门合作的标志性成果,将为促进香港—江门绿色经济合作、共建港邑产业园提供重要支撑。
“侨牌”,是助推江门高质量发展的“王牌”。我市充分发挥侨文化独特、侨资源丰富等显著优势,深入推进“侨都赋能”工程,持续精彩书写新时代“侨”的文章,不断提升“文化交流、经贸合作、维护权益、侨务智库”四大功能,广泛汇聚侨心侨智侨力参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江门实践、共建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中国侨都华侨华人博物馆、梁启超故居纪念馆、赤坎华侨古镇等面向全球华侨华人的文化展示交流重要载体平台,成为海外侨胞的热门去处,大家纷纷表示,通过参观游览,看到了华侨华人的拼搏精神和江门开放包容的城市特质,将更加关注并积极参与到江门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
为积极响应“新生代”新需求,我市大力搭建高水平合作发展平台,加快推进大型产业集聚区、中国(江门)“侨梦苑”华侨华人创新产业聚集区等建设,提质升级珠西创谷、青创智谷等创新创业平台,持续为华侨华人和港澳台青年前来江门创新创业、学习生活提供更有力的支撑。同时深入推进便利华侨华人投资制度改革试点工作,从实现外籍人员工作许可和居留许可的“业务一窗受理、证件一次办结”,到建立全国首个便利华侨华人投资税收服务中心,形成了一批可复制推广的重大制度成果和改革经验,为便利华侨华人在全省投资兴业作出示范。
聚焦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我市积极引入港澳、深圳的先进法治理念,建好用好深圳国际仲裁院江门中心、广州知识产权法院江门巡回审判法庭等公共法律服务平台;为向港澳台同胞和侨胞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我市不断健全为侨法律服务体系,持续加强“法+侨”“检+侨”“司+侨”联动。江门市五邑公证处、台山市公证处被确定为远程海外视频公证试点机构,与我国196个驻外使(领)馆共同开展远程视频公证业务试点工作,2023年以来办理涉外公证4.8万件,公证文书使用遍布全球105个国家和地区。
新年伊始,江门市留学生联谊会会长、广东华辉煌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冯挺格外忙碌。
作为一名归国游子,在侨乡这片土地上,冯挺一边实现自己的实业理想,一边积极牵线搭桥,帮助更多海归青年回国创业。在他看来,近年来江门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人才倍增”工程,“这样具有国际视野的布局,让更多留学生对扎根江门充满信心”。
放眼侨乡大地,越来越多高水平人才正把目光投向江门、选择江门、扎根江门。去年,江门10名科研人员入选斯坦福大学第六版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全市人才资源总量突破95万人,人才工作经验入选2023年(第六届)全国人才工作优秀案例。
面对“大桥经济”“黄金内湾”历史机遇,可以预见,这方创新创业热土,必将汇聚更多的八方贤士,绘就高质量发展的非凡蓝图。各类人才集聚江门,将有哪些“用武之地”?
从平台层面看,过去一年,江门重大平台载体建设提质增效:江门中微子实验室顺利推进关键核心设备安装,预计2025年开始运行取数,连续举办2次国际合作组会,集聚19个国家和地区、74家研究机构700名科技人员参与研究;江门双碳实验室累计引进全职和双聘高层次人才80余名,获批市级以上科研项目23项(其中省级以上11项);江门建设国家政法智能化技术创新中心江门应用示范基地,在全省率先形成“五维一体”安全应急产业发展布局,汇聚创新团队26个……
如今的江门,正深入推进产才融合发展——持续推进“园区技校”项目,7所职业院校参与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建设技能人才培养载体119家。实施产业工程师集聚计划,联合江门市内各大高校、科研机构、产业链重点企业共同成立江门市产业工程师联盟,新增产业工程师超2700人。人才推动企业发展作用也逐步显现,新增9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总计25家)。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江门)“侨梦苑”华侨华人创新产业集聚区被确定为省级“粤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认定首批5家江门“侨梦苑”港澳台侨创新创业基地;完善“一园多区”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建设,累计引进港澳项目164个,辐射带动7500多名港澳青年就业创业……
一个个优质平台的背后,江门的用意不言而喻:侨乡要树立城市人才品牌。更重要的是,这些举措还向广大港澳青年释放了强烈的礼才信号:舞台铺就,只待人才绽放光芒。
从政策层面看,去年以来江门紧扣制造业当家、重大项目建设等方面,出台激励企业高管骨干人才若干措施,推动各县(市、区)新出台7项人才政策,23个镇(街)出台精准化精细化专项人才政策,逐步建立起市、县、镇三级联动的人才政策体系。
日前,江门又出台新一轮人才政策——人才强市“新30条”,通过立足自主培养、强化产才融合、聚焦青年人才、提升人才服务,进一步做好新时代人才强市工作。
让人才“有用武之地”,还要“无后顾之忧”。近年来,江门用心用情做好服务这篇“大文章”,将敬才、爱才的理念践行到方方面面。
比如,全面推广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制定职称评定与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贯通工作指引,贯通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发展通道;推动与港澳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互认,创新开展江门和澳门“一试双证”技能评价服务;开展外籍“高精尖缺”人才认定。
又如,江门上线发布“侨才通”微信服务小程序,为人才提供11类“一卡通享”服务;建成人才驿站(人才服务站点)193家,构建“市+县+服务点”三级人才驿站服务体系,累计开拓侨都人才服务点超110个;围绕人才购房优惠等方面推出系列举措,通过配建、购买等形式在全市筹集人才住房……江门的人才服务体系正不断优化。
电 话:400-023-4588
传 真:400-023-4588
手 机:13800000000
邮 箱:admin@bhktvm.com
地 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88号